金炉香尽漏声残,翦翦轻风阵阵寒。

春色恼人眠不得,月移花影上栏杆。

背诵
夜已经深了,金色香炉里的香早已经燃尽,漏壶里的水也快漏完了。后半夜初春的寒风给人带来阵阵的寒意。然而春天的景色却使人心烦意乱无法入眠,只看见随着月亮的移动,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栏杆。

夜已经深了,金色香炉里的香早已经燃尽,漏壶里的水也快漏完了。后半夜初春的寒风给人带来阵阵的寒意。

然而春天的景色却使人心烦意乱无法入眠,只看见随着月亮的移动,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栏杆。

金炉:这里应该是指金属的香炉,最可能是铜炉,未必是金子做的香炉;翦翦:形容初春寒风料峭;恼人:使人烦恼;月移花影:月亮移动,导致花的影子移动到了栏杆。使用了拟人的手法,同时表明作者心怀愁绪“眠不得”已久。虽然未用一个写时间长的字,但是通过对花影的描写表明作者的确是心怀思念,而失眠了很长时间。
金炉:这里应该是指金属的香炉,最可能是铜炉,未必是金子做的香炉;翦翦:形容初春寒风料峭; 恼人:使人烦恼;月移花影:月亮移动,导致花的影子移动到了栏杆。使用了拟人的手法,同时表明作者心怀愁绪“眠不得”已久。虽然未用一个写时间长的字,但是通过对花影的描写表明作者的确是心怀思念,而失眠了很长时间。
第一句“金炉香尽漏声残”,单看这句,是看不出在写春夜的,夏夜,秋夜,冬夜都可以用。诗句比较普通。“金炉香尽”和“漏声残”都是形容夜已很深。古人用漏壶测算时间,一个漏壶的水快滴尽了,表示时间已经过去很多了。苏轼《卜算子》用

第一句“金炉香尽漏声残”,单看这句,是看不出在写春夜的,夏夜,秋夜,冬夜都可以用。诗句比较普通。“金炉香尽”和“漏声残”都是形容夜已很深。古人用漏壶测算时间,一个漏壶的水快滴尽了,表示时间已经过去很多了。苏轼《卜算子》用过“漏断人初静”,也是用“漏”写夜,基本上诗词里写“漏壶”都是在写夜。

第二句“翦翦轻风阵阵寒”,“翦”,原意是指整齐的羽毛,这里是用来形容寒风料峭。这句描写风的“轻”“寒”。从这句才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写“春”。因为夏风凉习,秋风萧杀,冬风凛冽,只有春风才“轻”且“寒”。诗的前两句合起来,是先“夜”再“春”,不是先“春”再“夜”,显得比较庸俗和普通。

第三句“春色恼人眠不得”。这句非常不错,可以说是比较出彩的。因为诗词里写春色,一般是两种态度为主流。一是赞赏喜爱和眷恋的,一是哀叹惋惜和感慨的,其实也是爱春色,但就是提前担心它流走。王安石在这里别出心裁,表示“春色恼人”。为什么恼人呢,背后肯定有玄机。至于什么玄机,作者在诗里未点明。读者可以根据这句来推断,肯定是有样东西,让作者觉得比欣赏大好春色更值得用心思记挂的。那就是——亲人。

第四句“月移花影上栏干”。虽说“月移花影”属于“俗词俗句”,但写景不错,有月有花,影动花凝。这句诗间接表明,作者是一直没睡,看着花影从庭院移到栏杆。夜更深沉,人却始终难眠。究其原因,是思念太深的缘故。

总的说来,这首诗最出彩的句子是“春色恼人眠不得”,余者相对来说都是比较普通的诗句。

王安石,字介甫,晚号半山,谥“文”。小字獾郎,封荆国公,世人又称王荆公。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,著书立说,被誉为“通儒”,创“荆公新学”,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。哲学上,用“五行说”阐述宇宙生成,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朴素唯物主义思想;其哲学命题“新故相除”,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。
人物百科